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遵义 > 正文
历史沿革
时间:2017-11-10 11:58:1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遵义历史上的建置沿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1)远古期:旧石器与新石器时期。现已发现的遵义远古先民的遗址遗迹,主要有桐梓九坝岩灰洞、桐梓马鞍山北洞和南洞、汇川区董公寺风帽山、习水县双龙打油洞、遵义县龙山、务川自治县丰乐镇新田村等多处。发现于桐梓岩灰洞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经测定属于旧石器中期直立人,距今20.6万年~24万年,学术界命名为“桐梓人”。各处古人类遗址以及其他多处地方,都发现许多石器和骨器,还有用火遗迹。考古发现证明,今遵义一带,是远古先民生存繁衍栖息的摇篮。 

  (2)部族期:公元前8~5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牁、巴、蜀、鳖、鳛等邦国。公元前5~2世纪的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的范围。文献记载,此地已是“耕田,有邑聚”,“濮人贡丹砂”。濮人地域产丹砂最多的地方,为今务川自治县境。 

  (3)郡县期:秦始皇二十六年至唐大历六年(公元前221年—公元77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今遵义市一带分别属于巴郡西南部和蜀郡东南部。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与今遵义有关的,一是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至德二载(757年),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地点就是今遵义市桐梓县的夜郎坝。这个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 

  今遵义市境内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此外,今黔北还有部分地域分属黔州、费州、夷州、溱州、南州、牂州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71年。 

  在这段历史时期,今遵义地域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产生了被认为今贵州省的文化先驱“汉三贤”:舍人、盛览和尹珍。佛教开始传入,四川乐山大佛的创建者海通法师也是播州人。经济不断发展,史料有播州向朝廷进贡品的记载。 

  (4)土官期:唐大历六年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771年—1600年)。唐大历六年罗荣率师入播州平乱,受封世袭其地,传五世,为南诏所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入播,播州遂为杨氏世袭统治,并不断向四周拓展。唐宋时的播州,朝廷无力直接统治,称为“羁縻州”。元明时期为土司。明初设置播州茶仓,茶、马经济发展。杨氏在播州世袭传29世,共725年,结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的“平播之役”。其间,历代土官多有重视文教、发展经济和服从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之举,第十二代杨轸将治所迁至穆家川,是今遵义城成为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始。第十三代杨粲出现了“播州盛世”。南宋时期播州出了八进士。第十五代杨文修建了军事城堡海龙囤,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创建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以抗蒙军。元初的杨汉英著有《桃溪内外集》、《明哲要览》数十卷。 

  (5)遵义府时期: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清宣统三年(1601年—1911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平播之役”后,实行“改土归流”,结束了土司统治,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于四川、贵州两省。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今遵义市大部分地域属于遵义府,还有部分地域分别属于平越府、石阡府、思南府。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划归贵州。辛亥革命后,撤销“府”的建置。遵义府之名存在了310年。 

  明末清初,大批文化素养较高的流官、明遗民、高僧和大量有一定生产技能的移民进入今黔北地区。至清代中后期,遵义本土人才辈出,经济文化有了极大发展。柞蚕从山东引进,桑蚕从浙江引进,楠竹从福建引进,以及赤水河航道的整治和盐运的发展,以袁锦道为代表的作坊实业兴办,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酿造技术的成就,都是遵义成为贵州“首善之区”的亮点。清代乾隆以后的两百年中,出现以“清三贤”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沙滩文化”现象,同时,众多文化世家兴起,重视教育,倡导文化,人才辈出,著述宏富,使遵义成为清代中后期全国知名的文化区。 

  此期间,天主教传入黔北,百多年后,又出现三次震惊全国的“遵义教案”。桐梓杨龙喜起义和白号、黄号、青号军的起义风起云涌,震撼着封建朝廷,同时也使遵义地区陷于数十年的社会动荡之中,民不聊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举人主张变法图强的“公车上书”活动中,参与签名者有13位遵义人。 

  (6)民国时期:民国元年至38年(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1911年11月4日,贵州宣布独立;11月9日,遵义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分府,拥护共和。各县相继响应,结束了封建帝制在黔北的统治。民国2年撤销“府”的建制,由省直接管县。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10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领属的县分时有变动。民国时期的遵义地区,1935年前为地方军阀执政,其中,桐梓系军政集团主政贵州达十年之久。1935年后为国民党执政。 

  1919年的五四运动,遵义各地纷纷响应,科学、民主和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传播,声势浩大。1928年,贵州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赤合特支建立。1935年1月至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黔北,受到黔北人民的欢迎和支持。其间于1月15—17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是一个革命的伟大转折点。红军长征在黔北,开展了创建黔北苏区活动,建立县区乡级苏维埃政权、创建革命武装、建立各种群团组织,播下了革命火种。至1949年底,遵义地区先后建立中共支部以上组织80多个,中共组织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遵义地区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在抗日战争中,遵义有15万热血青年分别走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出了重大牺牲;在后方的遵义各界热烈支前,作出了重大贡献。遵义接纳了浙江大学、大夏大学、陆军大学、海军学校、41兵工厂等上百个内迁机构和上万流亡同胞,遵义成为抗日的后方重镇。浙江大学在黔北办学的7年中,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后来说:“我可以毫不吝啬地说,这里是东方的剑桥。” 

  在20世纪30年代的革命文学运动中,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黔北人有段雪笙、陈沂、秦川、萧之亮、詹健伦等。乡土文学家蹇先艾的《在贵州道上》、寿生的《黑主宰》和女作家卢葆华的《抗争》,被评为“20世纪贵州最佳文学作品”民国年间4篇(部)中的3篇(部)。 

  在解放战争时期,遵义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激烈展开,“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和“抗丁、抗粮、抗税”等为主要内容的斗争,积聚了群众力量。1949年底,中共地下组织及其外围组织,大力开展统战工作,有效地组织护城、护路、护厂、护库,顺利迎接解放。 

  (7)共和国时期:1949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遵义城,黔北各县相继解放。从此,国民党政权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建立,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此后数十年间,遵义地区领辖的县市曾有少许变动。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地级市,1997年11月挂牌),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领辖的县、自治县即归新建的遵义市领辖;赤水市、仁怀市为省辖市,由遵义市代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红花岗区和遵义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在原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新成立汇川区。2009年5月4日,由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和遵义县新舟镇组成的新蒲新区挂牌成立,其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截至2016年底,遵义市共辖三区九县,代管赤水市,代管仁怀市部分权利。